记者 师文静
著名作家马伯庸非常熟悉济南的历史,并将明朝时期的济南写进其长篇历史小说《两京十五日》中。距离《两京十五日》来济签售三年后,5月13日,马伯庸携全新长篇历史小说《大医》再次来到济南,在新华·爱书客、济南市图书馆举办两场活动,并接受齐鲁晚报记者专访,畅谈写作等话题。
谈新作:《大医》还有遗憾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80万字的《大医·破晓篇》《大医·日出篇》是马伯庸的最新力作,以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所医院的成立和发展,以小见大,以虚实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中国红十字运动的风采。谈及这种写作构思,马伯庸表示,近现代医学史波澜壮阔,他花费数年时间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,为了写出那段历史的严肃性,写出时代质感,必须要有一些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其间。“写这些真实人物时,我会尽量保证让他们经历的大事件、历史时间线以及他们的立场风格都与本人一致,而非出自我的虚构。当然书里也有一些杜撰的具体事件,但这些事件没有背离历史人物本身。”
马伯庸说,他2017年参观上海的华山医院院史馆,萌生了写《大医》的念头。开始准备期间,就发现了这个题材的难度,不仅要精通医学,熟知近现代史、上海城市发展史,还要熟知当时的文化、科技、思想、政治、军事、交通、饮食等。几年的准备与大量的阅读后,开始创作《大医》。小说中有非常多的医学救治案例,非常详细的用药、治疗手段等描写,而这些详细的医疗细节曾让马伯庸无比发愁,“小说中有大量医药、医疗手段的细节需要去考证,这是一个艰难的挑战。只有对所有的医疗技术、政治、经济等有足够多认知,才能在脑海中将它们交织成一个故事,才能写出历史的质感。”
谈高产:灵感就像一只猫
近年来《长安十二时辰》《显微镜下的大明》《两京十五日》《长安的荔枝》《大医》纷纷出版,再加上新作、旧作集中影视化,马伯庸给人一种非常高产的印象。但马伯庸并不这么认为。他说,从2017年到现在,真正的长篇只有《长安十二时辰》《两京十五日》和《大医》,加起来也就100多万字,平均下来大概一年一本书,自己算是低产。
谈及大家关心的写作灵感与瓶颈问题,马伯庸表示,每个人写作都会碰到创作瓶颈,极少一口气写完。碰到瓶颈怎么办?那就停下来。“灵感就跟一只猫一样,你越想去抱它,它就跑得越快,你不去理它,它就爬到你键盘上来。”马伯庸自称,写不出来的时候,就去旅游、看电影、读书。
又说回灵感,马伯庸举例说,《长安的荔枝》他花了11天写完7万字,中间没有瓶颈,但这本书真的是11天写完的吗?“是,也不是。在过去十几年里,我养成看书的习惯;去广东会去找荔枝相关的书籍,想起西安会去看盛唐文化的书;走到全国各地,会去了解当地的山川形势,一边坐高铁一边记地名……过去十多年持之以恒的积累,让我知道唐代人的生活细节,知道荔枝的种植方式,知道唐朝运送荔枝的线路,我脑子里甚至画出了一张地图。结果,到了某一天,忽然之间厚积薄发。”
谈人物:写自己敬畏的两种人
马伯庸的作品擅于在历史缝隙中去找小人物的蛛丝马迹,从小人物去挖掘出一个大历史。比如,《显微镜下的大明》中的帅嘉谟对数学的痴迷可以说近乎疯狂,被称为“算呆子”,以一己之力起底百年丝绢案,让牵扯其中的各方利益集团开启大乱斗。小人物要干成一件大事,就要或执着、或痴迷,或孤注一掷、背水一战。而这种关乎情绪、精神、信仰、活法的小人物塑造,也最能让当下的读者产生共鸣。
马伯庸说,他内心深处对两种人非常敬畏,一种就是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,极度坚持某件事情,“轴”得不行的人,这些人是真正能做大事的人,所以喜欢描写他们;另外就是对数学特别好的人心存敬畏,所以写了帅嘉谟、李善德(《长安的荔枝》)等,他们的数学特别好。
除了写数学特别好的人,马伯庸还写过《风起陇西》中的谍战局中人、《长安十二时辰》中的“反恐”精英等,这也是写历史小说非常独特的人物视角。拿历史上的间谍来说,马伯庸称,《孙子兵法》里专门讲到间谍的作用,但因中国历史一般只记载大事忽略小事,这些人物都没有记录下来,不过你看历史上很多大事件,比如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,刘备、孙权怎么知道曹军人数的,肯定有细作、间谍去调查;再比如正史记载官渡之战时,刺客徐他刺杀曹操,被护卫许褚阻拦,刺客是谁派来的,史书没有记载,那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这些边缘人物。“司马迁《史记》专门有《刺客列传》,开了为刺客写史的先河,但后面的史书再也没提过这些人物和事儿,只有司马迁愿意给这些几乎改变了历史的卑微小人物树碑立传,所以我一直特别喜欢司马迁。”
谈旧作:有些“坑”还会填
在读者见面会现场,有书迷问及马伯庸一些早期作品或网文风格浓烈的作品,比如《扶苏奔鲁》什么时候写完,《食南之徒》的“坑”还填不填,以及很多更古早的网文作品还有没有可能续写,这个话题打开了马伯庸关于旧作的话匣子。马伯庸笑称,他当年留下了很多“孽债”,很多作品兴之所至开了一个头,写了几章就“坑”掉了,一直“坑”到现在,没想到还有人记得。他坦言这些“坑”有些不会填了,而像《扶苏奔鲁》《食南之徒》还在偷偷摸摸地写着。鉴于马伯庸的文化与文人小说《七侯笔录》是时隔12年之后续完的,这些作品也值得等待。
谈及《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》这本古早的书,马伯庸透露,这是本神奇的作品。这部作品来自他发在天涯论坛的帖子,梳理了历史上各个朝代的“德性”,揭秘历史幕后的文化伏线,解读贯穿历代王朝的天命之谜。帖子经过增补历史文献,被改名出版成书。马伯庸觉得出版社取的书名太土,透着一股尬笑、尬聊的气息,他不愿意特别去提这本书,但这本书是他的作品中最神奇的一本,其他作品出版之后销量上去,然后逐年减弱,而《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》没有销量高峰或低谷,每个月1000-1500本极其平稳,一直到现在。
马伯庸还谈到他古早的网文《她死在QQ上》,原来叫《QQ怪谈》,后来被人改了名字,火遍全网。所以对于取书名这件事儿他已经放弃了,这活儿得让专业人士去干。
谈影视化:我没有选角权
近年来,马伯庸小说影视化播出的作品已有《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》《古董局中局》《风起陇西》《风起洛阳》《长安十二时辰》《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》等。刚播出的《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》中,马伯庸首次担任编剧,作品也赢得了不错的口碑。进可闯入影视圈,退可依旧写小说,其事业版图又进一步。
关于新作《大医》的影视化,马伯庸说他期待能够拍出近代医学史的历史质感。“书中的人物,接受现代医疗教育,又身处时代旋涡中,要是能拍出他们作为普通人需要做出的选择、在大时代下的挣扎,肯定可以成功。”谈及作品影视化自己是否能参与选角时,马伯庸笑称,作为原著作者,他没有权利去选择演员,哪怕自己有心仪的演员,也不能说出来,因为选另外的演员未必就不合适,这就像相亲一样。他还自曝,他写《长安十二时辰》中的张小敬时,心里想的角色形象是“硬汉”张涵予,还让张小敬像《集结号》中张涵予的角色一样瞎了一只眼,但雷佳音诠释的张小敬与观众见面后,却格外适合、特别对,这让马伯庸感叹,好演员能做到千人千面,演什么像什么。“《大医》由谁来演,我也很期待。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年龄横跨十几岁至六十多岁,对演员的考验很大,希望能选出意料之外的好演员。”
谈济南:不由自主地将其写进小说
马伯庸此次各大城市巡签,要跑山东好几个城市,但他更愿意称之为美食之旅。他细数,此次巡签,先到临沂喝了糁汤、吃了炒鸡,到济南后第一顿就吃了烧烤,然后奔赴德州吃扒鸡,再坐高铁去烟台吃海鲜。
马伯庸透露,他当年刚工作时,第一次出差就是来济南,对济南印象深刻,一方面这里是齐鲁大地的文化中心,另外一方面是因济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特别。他每次来都会去游览名胜古迹,跟当地的朋友聊聊天,听一些山东民间故事。
在长篇历史小说《两京十五日》中,马伯庸还写了属于济南独有的故事。小说中大明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回北京走的是京杭大运河,却故意拐弯到了不是运河流经地的济南,在济南大明湖畔与小说中主要人物发展出一段错综复杂的虚构故事。小说中济南发生的故事篇幅大、故事曲折,且写出了主要人物吴定缘的复杂性。而且济南一段故事中写到了真实历史人物铁铉以及铁公祠,详细描写了棋盘街、白衣庵等故事发生地,以及济南当时的食物如捺碾卷儿、大葱豆瓣儿、菜煎饼、酸枣粉、莲子糕、饴糖卷等。“因为我对济南比较熟悉,所以会不由自主地把熟悉的地方全部写进小说里。”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北冰洋快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